弘法利生 | 心经讲座
时间:2024-10-20
“吉庆祥云”是泰兴一景,所谓“七月里来看巧云”,整个夏秋两季,很多自媒体来庆云寺拍美丽的晚霞。今天仁进法师的讲座就从庆云寺的晚霞说起——
今日讲座内容:
“舍利子,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;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;受想行识,亦复如是。”
1.何谓“色不异空”(缘起性空)(出世)
师父从晚霞的绚烂多姿而瞬息幻灭讲起,谈“色不异空”。
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“四大”假和,因缘而生,因缘而灭。世俗凡夫不明白这个道理,“执色为有”,执着自己持有的这个身体,面对生老病死的无奈,生起种种烦恼,因而不得自在,这就是所谓“具缚凡夫”。
从因缘观来看,“色”是四大和合而生,又时刻不停地变化着,根本没有独立的存在性、不变性、实在性,只是“假有”——暂时的有,空幻而不实,一旦和合的因缘结束了,一切也就随着死亡、朽坏、消失,这就是“色不异空”。
2.何谓“空不异色”(性空缘起)(出世入世)
如果执着于“色不异空”,就会流于小乘声闻的“偏空”思想,有可能会堕入虚无主义。因此,我们还要理解“空不异色”,才能真正明白“色空”“有无”的关系。
没有空就不能蕴集出“色”,空是对色的正确理解和认知,认识了“空”,就能够做到不被根尘所迷,能如实了解外界诸法,见到诸相非相。
“色不异空”说的是“因缘灭”,所以能“见有如空”,能得解脱之道;“空不异色”说的是“因缘生”,是“真空妙有”,既能住解脱自在之道,又不离现实生死界,这就是大乘菩萨的般若空慧。
3.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(色空是一)
前句“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”说的是色、空相依,却容易流于两端,色是有,空是没有,色与空毕竟是有分别的。所以观世音菩萨又告诉舍利子说,“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”。
我们的色身无非是以四大为因缘而起、生灭变异的延续现象。真观色身的本身是无常(非不变的),是无我(非独立的),是空的(非实在的)。
反过来说,这无常、无我的空像,绝非一无所有的空,而是因缘而生,宛如存在的身体。
如此,色空是一,是一体两面,彼此没有分别。
“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”是分析法,分析“色”“空”的关系;
“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”,是结论,是“色”“空”关系的本质。
4.受想行识亦复如是(影子的影子)
受、想、行、识四蕴是人的精神活动,来自于“色身”与“外境”。我们说“色蕴”是幻有的影子,这四蕴就是“影子的影子”,也是如幻不实,缘起而性空,性空而缘起的。
因此可以写成“五蕴不异空,空不异五蕴,五蕴即是空,空即是五蕴”。
5.佛菩萨的“同体大悲”
了知五蕴是空,五蕴非我,一切众生都是缘起幻现、了无真实的自性可得,我们从如甚深的空慧之中即能发起大菩提心:
师父结合《金钢经》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”和傅大士的禅诗“空手把锄头,步行骑水牛,人从桥上过,桥流水不流”,深入剖析了“小乘般若”和“大乘般若”——
小乘行者,思想相对消极。体证了色身是空,放下了对色身的执着,却没有放下对法的执着。表现出来就是急欲出离世间,趋入涅盘,不想再入轮回,我们称之为“偏空”。
大乘菩萨,持一切净戒,修一切善法,度一切众生。具备了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的般若空慧。构成身心的“五蕴”,在佛菩萨的境界就是“大用现前”,是佛菩萨的化身与神通、是佛菩萨的同体大悲。如《金刚经》所说“我应灭度一切众生,灭度一切众生已,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。”
6.佛法就是活法
最后,仁进法师开示:
佛法就是活法,佛法是要落地的,不是架空的。我们学习佛法的意义,是更好地指导修行,走在成佛的路上。既然信仰了三宝,希望将来成佛,就一定要先从学做菩萨开始,对自己时存惭愧之心,对菩萨长生仰慕之情,“高山仰止,景行行止,虽不能至,心向往之”,发大愿心,发阿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发究竟成佛的心!
众法师和居士皆感恩师父,法喜充满!
讲座通知
时间:每周六下午2点-4点
地点:庆云禅寺三慧楼一楼
授课:仁进法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