弘法利生 | 佛说《西游记》上线啦
时间:2024-10-04
佛说《西游记》
上线啦
蹭一波热度!
《黑神话·悟空》自8月20日上线
迅速席卷全网,成为热门话题
甚至连国外的媒体都在探寻这只“猴子”的来历
《黑神话·悟空》不仅仅是一款游戏
已然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
名著《西游记》
再次有力地印证了中华文明五千年文明深厚的文化底蕴
游戏中的佛教和道教故事同样引人入胜
庆云禅寺组织僧众,共赏《西游记》
挖掘其中佛教思想的核心内容
“佛眼看西游”!来啦——
每月两次,共读共修
欢迎你来!
《西游记》的主题
原题《西游释厄传》
诗曰:
混沌未分天地乱,茫茫渺渺无人见。
自从盘古破鸿蒙,开辟从兹清浊辨。
覆载群生仰至仁,发明万物皆成善。
欲知造化会元功,须看《西游释厄传》。
这里的“厄”,就是后来取经路上的种种灾难;“释”指取经的唐玄奘。原题就是说唐僧经历了种种磨难,脱壳成真,修成正果!
又题《西游证道书》
清代学者黄周星和书商汪象旭合作,对《西游记》做了一番润饰修改,推出了《西游证道书》,有许多谈禅论道的话题。
长期以来,人们对《西游记》主题的理解千变万化,有佛家之“传《华严》之心法”说,道家“证道之书”说,儒家“正心诚意”说等等。大家普遍认同这是一部关于修行的书,从佛教的角度看,《西游记》把佛教思想最核心的部分都呈现出来了。
人人都是孙悟空
公元7世纪之初,古老的丝绸之路上,盗匪横行,尸横遍野。亚洲东部,一个称作“大唐”的王朝刚刚建立。长年战乱致使民不聊生,饥荒遍地。一位勇敢的僧人玄奘从丝绸之路的起点——大唐的长安城出发,独自踏上了西行取经的冒险旅程,开始了一段史无前例的乱世孤旅……
在观音菩萨的点化下,唐玄奘收服了四位徒弟:一只神奇的猴子孙悟空,一头漫画了的猪八戒,还有一个沙和尚,一匹白龙马。
唐僧是人身,是佛祖和菩萨安排的取经的天选之人。唐玄奘带着使命再来,是所谓的圣僧,是为了让佛法在南瞻部洲盛行的天选之人。
孙悟空生出了出离心,一心学艺拜须菩提为师。须菩提何人?佛祖的徒弟,解空第一人!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只野猴,当一个人收敛了野心,证悟了空性的时候,他就见了佛性,从此走在成佛的路上,去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世界。
一个人悟了道,但是身上还有一大堆的习气和毛病,所以这个时候就要守戒,要断烦恼成菩提,要转烦恼成菩提,最后达到烦恼即菩提的境界。所以唐僧的二徒弟叫猪八戒,要戒贪婪和欲望,戒懒惰和安逸。
沙和尚是个痴和尚,一个人只有看到智慧,才会心甘情愿的去修道。沙僧代表一个人的理性,他在取经团队中始终保持着相对理性的情绪状态,遇到问题时冷静分析,思考解决的办法。
白龙马是人的意志力,如果没有这个坚强的意志力,长途跋涉是不可能到达西天的。
所以,我们人人都是孙悟空,是猪八戒,是沙和尚,是白龙马,证得了空性,守得了戒律,安得住本分,方能成佛。玄奘先收了“悟空”,接着有了“悟能”“悟净”,正所谓“鸿蒙初辟原无姓,打破顽空须悟空”。
“佛在灵山莫远求,灵山只在汝心头。人人有个灵山塔,好向灵山塔下修。”佛陀在每个人的心中,把自己的心修好,自己心里的自性的佛就会现前。即心即佛,只要“端坐自家供”,佛性自会从心里显现。
“终日寻春不见春,芒鞋踏破岭头云;归来偶把梅花嗅,春在枝头已十分。”
三洲感应
《西游记》第一回介绍了自从盘古开天辟地,经三皇治世,有五帝定伦,从此世界之间有了四大部洲:东胜神州、西牛贺州、南瞻部洲和北俱芦洲。孙悟空就是东胜神州傲来国花果山所产石猴。以佛法的地理来说,须弥山四围也有四大部洲,和《西游记》中所述名称一致。
我们造访一座寺庙,进了山门是天王殿,天王殿供奉韦驮菩萨,韦驮菩萨的职责是护持正法,使修持佛法的僧众安心办道。在天王殿有一个牌匾,上面写着“三洲感应”。这三洲指是东胜神洲、西牛贺洲、南赡部洲,没有北俱芦洲。那韦驮菩萨为什么不去北俱芦洲护法呢?
一个小故事:去北俱芦洲需要先经过“七重海”,韦驮菩萨怕身上的盔甲弄湿了,就把盔甲脱下来顶在头顶上,踏水而去。等快走到北俱芦洲的时候,有人看到韦驮护法菩萨:“耶!那个人头上怎么顶着衣服?”笑他悭贪,连衣服都舍不得穿。等他上了岸又问他:“你为什么来这里?”韦驮菩萨说:“我来这边护法”。
“哦,护法,护什么法?”
“修道的人有什么欠缺,我就护持他。”
“我们这边无所缺,思衣得衣、思食得食,要什么就有什么。你来护法,我看你自己护自己的法吧!连这件衣服都舍不得穿,顶在头上,还说要护法。嘻.....”
原来,那里的人福报太大,一切享受自在,没有痛苦,也就没有出离心,所以那那里没有佛法,即没有韦驮菩萨的护持。这就是韦驮菩萨“三洲感应”的来源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