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说《西游记》丨该不该给孙悟空戴上紧箍帽?

时间:2024-10-23


话接上篇——


猴子从师父处得名“行者”,护师西行,却“用力过猛”,连杀六贼,伤了师父的心,师徒闹起了别扭。后经两位神仙设计、唐僧合谋,给猴子戴上了一定“小花帽”(紧箍帽):


【行者去解开包袱,见那光艳艳的一领绵布直裰,一顶嵌金花帽,行者道:“这衣帽是东土带来的?”三藏就顺口儿答应道:“是我小时穿戴的。这帽子若戴了,不用教经,就会念经;这衣服若穿了,不用演礼,就会行礼。”行者道:“好师父,把与我穿戴了罢。”……把帽儿戴上。三藏见他戴上帽子,默默地念那《紧箍咒》一遍。行者叫道:“头痛!头痛!”那师父不住地又念了几遍,把个行者痛得打滚,抓破了嵌金的花帽。……伸手去头上摸摸,似一条金线儿模样,紧紧地勒在上面,取不下,揪不断,已此生了根了。三藏又恐怕他捎断了,口中又念起来,他依旧生痛,痛得竖蜻蜓,翻筋斗,耳红面赤,眼胀身麻。……行者只叫:“莫念!莫念!念动我就痛了!这是怎么说?”三藏道:“你今番可听我教,再可无礼了?”行者道:“不敢了!"】


自从戴上了这顶小花帽,猴子再也作不得妖,使不得性子,猴子屡屡捶胸顿足又无可奈何,读到此处,读者往往也心塞,伤心着猴子的伤心,痛着猴子的痛,顺带着跟猴子一样,在心里无数次骂唐僧“昏庸”“糊涂”。那么,到底该不该给猴子戴上这顶紧箍帽呢——


在第八回,如来给观音交待完具体任务后,从屁股兜里掏出三个抛光打过蜡的箍儿,对她道——


【此宝唤做紧箍儿。虽是一样三个,但只是用各不同,我有金紧禁的咒语三篇。假若路上撞见神通广大的妖魔,你须是劝他学好,跟那取经人做个徒弟。他若不伏使唤,可将此箍儿与他戴在头上,自然见肉生根。各依所用的咒语念一念,眼胀头痛,脑门皆裂,管教他入我门来。】


第十四回观音给唐僧送紧箍咒是这样说的:


【此物唤做定心真言,又名做紧箍儿咒。他若不服你使唤,你就默念此咒,他必头痛欲裂。】


清朝张书绅在《新说西游记》中解释道:“名为定心真言,实是正心的要诀。”他认为这紧箍咒其实是让心猿收心的方法。


著有《修真九要》的悟元子刘一明说:“无穷野性归静定,多少顽心化善报。”


他的意思是说,一黑(黑熊精)一红(红孩儿),正象人的两颗心,在定心真言的引导下(其实是强制约束),都成了善果。加上孙悟空,就是“贪嗔痴”三毒心,都被收服走上正途。



可见,戴紧箍帽是个隐喻,是观音菩萨给猴子划了一条界限:自由与规矩的界线。自由不是我行我素,真正的自由是对本能的抑制与支配,是战胜山中妖魔与战胜内心妖魔的统一。


顽猴悟道之后,并不能克制自己的习性,屡屡犯错,戴上紧箍帽是必然结果:


【三藏道:“只因你没收没管,暴横人间,欺天诳上,才受这五百年前之难。”】


如果任由其本性发展,不管猴子有多大的本领,都永远只能是“妖猴”。



王阳明言“破山贼易,破心贼难”,孙悟空不惧任何妖怪,却很难打赢自己的心魔(六耳猕猴)——


第五十八回(真假美猴王),出现了两个行者,连菩萨都分辨不清他们谁真谁假。


【如来讲经罢,即离宝座,对大众道:“汝等俱是一心,且看二心竞斗而来也。”】


大众举目看之,果是两个行者,吆天喝地,闹得昏天暗地,一直打到雷音胜境。果然一切皆瞒不过如来法眼,如来一眼看穿六耳猕猴本是孙悟空的邪心所幻化。


西行路上,孙悟空顽劣、好胜,加上师父的误会,多次被师父念咒、驱赶,心中有诸多不满。六耳猕猴(悟空的心魔)就乘虚而入,做了悟空一直想做又不敢做的事:差点把唐僧打死、自己组建团队去取经、谁的话都不想听……



其实,这两只猴子不就是“你”,是“我”,是“他”么?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也都住着二心。一颗是人心,是贪婪欲望之心;另一颗是道心,是自我约束之心。


“人心”就是欲望,是众生,是善变无常,因而是危险的不可靠的,也是难以安宁的;“道心”是良知,是菩提自性,精妙深奥,但也是极其微弱的。


“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;惟精惟一,允执厥中”,是儒学乃至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“十六字心经”,说的就是两颗心的较量,其寓意深刻,意义非凡。


“终始惟一,时乃日新”,告诉我们要始终如一而不间断,这样就能日日更新。在这个无时无刻都在变的世界里,每一个瞬间都充满了无限可能,我们唯有与时俱进,不断学习、适应和创新,才能在时光的流转中找到新的生机。无论是个人发展,还是事业追求,我们都应该在“始终如一”的坚持中,勇敢地迎接每一天的“更新”,不断探索未知,用实际行动去书写无限可能的未来。


面对人心的巨大欲望和诱惑,一个人的良知所折射的光芒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。路漫漫其修远兮,我们要给自己戴上一个“紧箍帽”,在生活细节中警惕自己的贪念和妄心,防微杜渐;同时,在行住坐卧中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,不忘初心,心性专一,安住正念。从这个意义上讲,修行是一生的功课!



所以,“该不该个悟空戴上紧箍帽”?答案是肯定的。戴帽是一个被规训和认可的阶段,如果没有紧箍帽,孙悟空永远是只“妖猴”,只有学会了控制欲望,接受妥协,他才真正走向了成熟,走向了成佛之路。


孙悟空从猿变成人(妖怪),再从人变成佛,逐步升华,到了一定境界,紧箍帽自然就没有了。“恶贯满盈身受困”——“猿熟马驯方脱壳” ,“斗战胜佛”,是修行的胜利,是凡人入圣的伟大的自我战胜!


有限制的“自由”才是真正的自由,约束下的修行才能让心脱离烦恼通达无碍,得真正的大自在。



《黑神话·悟空》不仅仅是一款游戏

已然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

名著《西游记》

再次有力地印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深厚的文化底蕴

游戏中的佛教和道教故事同样引人入胜

庆云禅寺组织僧众,共赏《西游记》

挖掘其中佛教思想的核心内容

“佛眼看西游”!来啦——

每月两次,共读共修

欢迎你来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