弘法利生 | 心经讲座
时间:2024-12-01
本期学习内容:
无无明亦无无明尽,乃至无老死,
亦无老死尽,无苦集灭道,无智亦无得。
佛法讲的众生,包括六道中的一切众生,十二因缘则是专从“人”的立场来看,因为诸佛世尊皆出人间,只有人才能信佛学佛,才能得解脱自在。
今天的课程从“十二因缘”讲起。
十二因缘是从“无明”到“老死”的十二个阶段,显示生命的过去、现在、未来三世流转的过程,这是佛法里很重要的理论和观念。
仁进法师重点强调:
“识”,是属于过去世到现在世的主体,跨越过去世与现在世,乃至未来世,是“汽车的发动机”、“电脑的cpu”,是命运轮转的主动力。
“有”,与“识”是一样的性质,“识”是今生投胎受报的因,“有”是来世投胎受报的因。凭着“有”,来世又去受“生”,然后“老死”。就这样,三世因果生死流转的关系,像一根链条,“老死”以后又“生”,“生”以后又“老死”......永无止期。
“无明”,生死的根本,它从无始以来就有,不是上帝带给的,也不是因为自己曾经做了什么坏事。众生一开始就是众生,唯其本质可以成佛。
法师打了一个比方,如同金矿里的金子,本来是夹杂在矿石之中,只要将石头洗炼,金子就会显现。“无明”如矿中之石,有无明就不是佛,而是烦恼的众生。 所以,众生皆求了脱生死,如何能做?要从根子下手,断无明,才能了生死。
法师特别剖析了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的区别:
站在菩提道上看十二因缘,就是《金刚经》“所谓……即非……是名……”清净不二的中道实相,具备这个状态,就是菩萨的般若状态,就是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”,就是当下解脱。
法师用一个历史故事,引导大家探讨“无明从何而来”?
唐玄宗有一次请国师不空和尚到皇宫说法,宰相鱼朝恩问不空和尚“众生既然都有佛性,为什么会产生“无明”呢? 不空和尚轻蔑地看了鱼朝恩一下,手一挥说“你不配问这个问题!”鱼朝恩是当时的宰相也是著名的大学问家,被不空和尚这么看轻自己,不禁心中大怒,气得眼红脸白。此时,不空和尚缓缓向鱼朝恩说“无明即从此而起”,鱼朝恩一下子豁然心解!在心里头有了,这个“有”“无”就是无明。
法师又用“千江有水千江月,万里无云万里天"来阐释“无明”和“清净”之态。天空朗朗日清之态如佛性显现,阴霾笼罩之态如无明,每个人当常常观照自己的状态,时时警惕,及时转境。
既然现前的诸法都是空是假,则十二因缘所呈现三世流转的生命现象,亦不离五蕴诸法的生灭,所以当然也是空的;而从无明以下的行、识、名色到有、生、老死,也都一一是空是假,故也不需要去了生死。换言之,当一位大乘菩萨彻见十二因缘的流转相是空的,那么十二的因缘的还灭,也就跟着不存在了。所以说:"无无明,亦无无明尽;乃至无老死,亦无老死尽"。句中的“尽”是还灭的意思。对大乘菩萨而言,"烦恼即菩提,生死即涅槃",了悟空性之后,既不恋出死,也不厌生死,不被生死所缚,自在于生死之中。
此种境界,师父给不了,佛陀给不了,只能靠自己修无漏解脱之道。
如何获得大乘菩萨的境界!如何开发自己智慧呢?
“从闻思修入三摩地,由戒定慧灭贪嗔痴。”必须修“三无漏学”和“六度”,“三无漏学”是解脱道的根本,而“六度”是菩萨道的基础,也是三无漏学的开展。
“三无漏学”,就是“戒定慧”,“戒”与“定”是为了得无漏慧,有了无漏慧,才能断除生死恶业,即不再造生死的苦因。
“六度”中的布施、持戒、忍辱和精进都是“戒”的范围。从菩萨的立场看,有能力布施而不布施、应该忍耐而不肯忍耐、可以用功而不用功、能舍而不舍、该做而不做都是犯戒。
至于如何持戒清净,那就要有禅定的功夫。修行禅定的方法有很多种,例如礼佛、拜忏、诵经、打坐、念佛、持咒.....心安定才能真正持戒,才愿发布施的心;心越安定,烦恼越少,智慧越增长,最后才能得解脱。所以解脱来自禅定和智慧之力,由持戒而离苦得乐,习禅定而得解脱,修智慧而得法喜。所以修戒定慧的人是最幸福的。
“苦集灭道"四圣谛,是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理“无苦集灭道",指明三世因果的流转生死与生死的还灭,也是离不了空性。“集”为“苦”之因,“苦”是“集”之果;“道”为“灭”之因,“灭”是“道”之果。“集”与“苦”为世间因果;“道”与“灭”是出世间因果。
不断造业受苦的根本原因来自无明烦恼,也就是没有智慧。我们学佛就是要断除苦因以达到不受苦的目的,“凡夫畏果,菩萨畏因”,流转生死的众生为什么会不断的造苦因呢?要找出根本原因来对治它才是"釜底抽薪"之道。
经文接着说“无智亦无得”,就更有意思了,既然说没有智慧可得,那又有什么可修可证呢?我们已经知道了诸法是空,既然是空,那么能观照的智和所证的理,当然也是空,也就是无可执著的了,因此,"无智"才是真智慧,是究竟的智慧。
“无得”是说没有什么可以得到。有人说修行可得功德,修行可得智慧,修行可证道果,又说四果、五果,如果有果可证,那就是一种执着了。比如,我们的求学之道,十几年寒窗苦读,所求为何?是一纸文凭吗?如果只是为了一张学历而读书,就太狭隘了,真正的收获是求学之道,是学习的过程和状态。亦如唐僧取经,完全可以让孙悟空一个筋斗到西天直接取回,甚至菩萨可以把经文送到南瞻部洲,为什么要让师徒苦苦以求?因为“真经”在取经路上!唐僧和孙悟空究竟成佛的原因不是取回了经书,成就他们的是漫漫取经路,是他们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!所以说“无智亦无得”,我们追求的是求道的状态,并且时时保持,而不能执着于所谓的结果。《金刚经》“无得无分说”告诉我们,“无定法可说,无定法可得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。
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”,佛法在世间,在具体的事情上,我们要在生活中时刻警醒,自我观照,不断修正状态,不执着、不停留,逆增上缘,精进不懈,才能真正达到“菩萨清凉月,常游毕竟空。众生心垢净,菩提影现中。”
讲座通知
时间:每周六下午2点-4点
地点:庆云禅寺三慧楼一楼
授课:仁进法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