弘法利生|心经讲座

时间:2024-12-15

一年又将结束,今天课前,师父对今年学佛班共修情况作了小结:


大家能走到一起,共学共修,是大家都有从生死轮回解脱的愿望,是解脱的因缘;更是“法”的因缘,是三宝的因缘。我们皈依的是谁?皈依佛陀,皈依解脱的正道,皈依僧伽,断恶修善,清净无染。我们能在一起共唱《三宝歌》,共闻佛法,不断精进,难得稀有,甚深微妙,随喜赞叹!



今日讲课内容:


以无所得故。菩提萨埵,依般若波罗蜜多故,心无罣碍。无罣碍故,无有恐怖。



“得”与“无所得”


从世法的现象看,凡夫看五蕴为实有,万法的因缘假合也为实有,“色蕴”中的十二处十八界皆为实有。学习《心经》,要我们“照见五蕴皆空”,十二处中的六根是因像假合的、虚幻的、空有的;六尘同样也是因缘假有,是虚幻的“空有”。


如果我们能够体验到不受六根、六尘所动,不因六尘而使六根引生贪、嗔、痴的烦恼,就能“六根清净”。这种情形,就好像镜子照着面前的一切,影像在镜子里清清楚楚,但镜子里面本身一无所有,更不为所动,这就是“心空”的状态。这个时候,“六识”也不叫六识,因为它不再以情欲反映处境。只有心动了,才叫“识”;心不动,以智慧来处理外境,这个时候,“识”就成为“智”,即“转识成智”。“无所得”才是真正的“得”。


从圣道的修证来看“有”,因缘是轮回的规律,集与苦是流转生死,道与灭是生死的还灭;集、苦是缘生,道、灭是缘灭。小乘的涅槃境界就是执着远离生死的现象,不再生死,一心求缘灭。


而大乘菩萨的“无所得”,则是“一实相”。用菩萨的般若智慧看万法,诸行无常,诸法无我,“一相无相”。诸法幻生幻灭,自性体空,也即不生不灭。所谓缘生缘灭,对菩萨而言,“如梦如幻”,连圣道也无,应无所得之智,无得而得,即“无所得”。



为了让大家更进一步理解“无所得”,师父举了几个公案,让大家去体悟。


达摩祖师考弟子


第一个故事:菩提达摩将要西归之前考验他的弟子:“你所领悟的佛法心要是什么?”


第一个是他的门人道傅回答到:如我所知道法,不要执着文字,同时也不离文字,文字语言是为道所用。菩提达摩回答:汝得吾皮。第二位是位比丘尼,说:我今所解如喜庆见阿众佛国,一见更不再见。菩提达摩曰:汝得吾肉。第三位道义禅师回答:四大本空,五蕴非有,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。菩提达摩曰:汝得吾骨。最后一位是二祖慧可:依位而立,作礼而起。菩提达摩曰:汝得吾髓。


为什么慧可大师得到了菩提达摩的精髓:因为智慧的最高境界是要把内心的相(境界)空的干干净净,无有少法可得,不得而得即菩提。


“知道”“不知道”


从前有一个村里的人想请一位得道的老和尚来村里讲法。 

        

第一次请来,老和尚问:我今天讲的法你们知道不知道?大家一起回答:知道,知道。老和尚笑着说:既然知道了,就不用讲了。说完起身而去。村里的人不甘心,又一次把老和尚请来讲法,老和尚问:今天讲的法你们知道不知道?村民们一起回答:不知道,不知道。老和尚露出调皮的微笑:即然不知道又有什么好讲的,又一次离开了。村里的人不服气,商量好了对策又一次请来老和尚。老和尚同样问他们知道不知道。下面的听众一半回答知道,一半回答不知道。老和尚微笑着说:那就让知道的跟不知道的说吧。说完离开而去。


村里的人又一次把老和尚请来。老和尚问知道不知道时大家一个人也敢吭声,下面一片寂静,这时老和尚将心底里的佛法娓娓道来,像山间里泉水的流声,老和尚的法语如甘泉流入大家的心田。佛法“点醒”大家,学佛不是为了“得到”什么,佛法是用来打开智慧之门的金钥匙。



金碧峰与紫金钵


高僧金碧峰,皇帝送他一个紫金钵,他非常珍爱。


他阳寿将尽,阎罗王就派小鬼来找他,金碧峰有很深的禅定功夫,小鬼东寻西找找不他,土地公帮忙,对小鬼说:“金碧峰已经入定了,你们是没办法找到他的。如果你们找到他的紫金钵,轻轻地弹三下,他自然就会出定。”于是,二个小鬼找到紫金钵,轻轻地弹了三下。


紫金钵一响,果然,金碧峰出定了!“是谁呀!在碰我的紫金钵。”小鬼就说:“你的阳寿尽了,现在请你到阎王爷那里报到。”


金碧峰心想:“糟了!自己修行这么久,结果还是不能了脱生死,都是贪爱这个钵害的!”于是,就跟小鬼商量:“我想请几分钟的假,去处理一点事情,处理完后,我马上就跟你们走。”小鬼说:“好吧!就给你几分钟。”


于是,金碧峰将紫金钵往地上一摔,砸得粉碎。然后,双腿一盘,又入定去了。在墙上留的几句话:


若要抓我金碧峰,

除非铁链锁虚空;

若能锁得虚空住,

再来抓我金碧峰。


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不能有一点点贪念,贪念如引力,会把我们投入无尽的轮回。


一切诸佛均以智慧为父,慈悲为母,其法身是依智慧与慈悲而生。菩萨的法身是智慧与慈悲一体的,在世间自度、度他,让众生都离苦得乐,且游刃有余。菩萨的智慧如月光,朗照世间,让众生没有恐怖,就是慈悲。所以,菩萨的智慧和慈悲,是一不是二,是一体两面。



当一个人心中“无所得”,无我,无物,内外皆空,那还有什么可挂碍呢?假如心像万里晴空一样,无风、无雨,也无日月星辰,只是一片晴朗皎洁,不着一点微尘,这便是智慧,是心无挂碍的菩萨境界了。


讲座通知


时间:每周六下午2点-4点

地点:庆云禅寺三慧楼一楼

授课:仁进法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