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心经》讲座|远离颠倒梦想,究竟涅盘
时间:2024-12-22
课前开示:
今日冬至,庆云禅寺接引堂前,人来人往,祭祖报恩,纸烟径直而上,祈盼孝意至黄泉。
一边是朔气频吹,西风漫卷,无情冷对行人面;一边天气晴好,孩子们在阳光下嬉戏玩耍,生机勃勃。师父以此为契机,启发大家对生命、对时间,对世事做冷静客观的思考,告示众人:世界是虚妄的,“如梦”“如幻”“如露”“如电”,一切有为法都是不定的,没有本体;也是无常的,不永恒。我们要以无相破有相,“空我相”“空法相”“空念”并在日常生活中练习“作如是观”。
接着,师父借用《三宝歌》进一步强调“正信正行”的重要性。我们总是说“皈依三宝”,不是皈依外在的三宝,而是皈依“自性三宝”,心中有佛佛不离心,才能真正得到佛的加持,佛法如江河映月,帮助我们法身慧命得以成长,离烦恼得清净。
师父特别强调,要严格“持守戒律”,持戒就是护法,护法是僧人一生的使命,持戒才能走上解脱正道。修行路漫漫,大家要珍惜共修缘分,“信受勤奉行”,以清净心跟法相应,以清净心供养三宝,要发大愿、真忏悔,与诸菩萨感应道交。
今日授课内容:
无挂碍故,无有恐怖,远离颠倒梦想,究竟涅盘。三世诸佛,依般若波罗蜜多故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故知般若波罗蜜多,是大神咒,是大明咒,是无上咒,是无等等咒,能除一切苦,真实不虚。
远离颠倒梦想
“颠倒”是指不合理的思想和行为,就是我们所说的凡夫的“我执”与小乘的“法执”。比如“见惑”中的“五见”(“五惑”)。
“身见”:称为“萨迦耶见”,有身见、伪身见、坏身见。指不知道色身是五蕴和合假有,而执着实有的我身,升起我、我所有的知见,所谓“认贼作父”。
“边见”:指偏执一边的极端见解。例如说世间是常、是断、是有边、是无边;主张色身与心灵是同、是异,或认为如来圆寂后是有、是无等学说,都是边见。这是最容易犯的错误。
“邪见”:否定四谛因果的见解。抱持邪见者,不惧恶,不行善,是五见中最为邪恶的。
“见取见”:指执着错误的见解为正确。
“戒禁取见”:指著不正确的戒律,以为可以达到解脱或升天的果报。
再比如“思惑”,是修道过程中应断的烦恼。
贪、嗔、痴、慢及无明等烦恼,缘五尘六欲等事项,经思维作用而流之于心。“思惑”又称“修惑”,即为修道时所断的烦恼,例如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。“见思惑”能感三界的分段生死,是声闻、缘觉、菩萨三乘所共断的烦恼。另有“尘沙惑”,菩萨在断“见思感”后,容易着于空观,不能进一步了知无边众生的差别相,为了能方便度众生时应断的细烦恼,如尘沙之多,又称“空惑”。
“无明惑”,指迷于中道第一义谛的烦恼,即大乘菩萨在定慧双修、万行具足,才能够断此烦恼。
究竟涅盘
远离颠倒梦想之后就“究竟涅槃”了。法相宗将涅槃分为自性清净涅槃、有余依涅槃、无余依涅槃、无住处涅槃四种。
自性清净涅槃:一切诸法虽然被害尘烦恼所覆藏,但是法性真如清净不变,无生无灭,湛然澄清明,有如虚空,具有无量微妙功德,为一切有情万物所平等拥有,与一切法不一不异,任何人不假外力,便可证得清净的真如自性。
有余依涅盘:虽然已断灭三界烦恼,更不起惑造业,却还余留过去业力所招感的肉体,但是不会受饥寒苦乐的影响,能平静地面对人生世事。
无余依涅槃:不但断除所有烦恼,而且由过去业力所招感的色身也灭亡,无有遗余,一切微苦皆以离尽,是名无余依涅槃。
无住处涅槃:证悟生死涅槃不二的真理,所以不厌生死,不动本际,不住涅槃,悲智双运,究未来际,利乐有情,称为无住处涅槃。
无住处涅槃即究竟涅槃,无怖畏,无颠倒,无梦想,不贪恋生死之中,也不畏生死,自由自在于生死之中,以愿力救于苦难众生,不离开现实的人生,随缘度化一切众生,就是大乘的究竟涅槃。
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
佛果依菩萨修六度万行而成,菩萨即发了成佛大愿即菩提心的人,觉有情即自觉、觉他,每天都在庄严菩提大道的众生。
三世诸佛:即过去佛(燃灯佛),现在佛(释迦摩尼佛),未来佛(弥勒佛)。
“依般若波罗蜜多故”,这里的般若波罗蜜多,指《心经》,即大乘的般若智慧。
“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”,即得到佛的果位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是无上正等正觉,又称无上正等正遍知。正觉即正确的觉悟,无上正觉即悲智圆满的佛果。
能除一切苦,真实不虚
这一段是用真言为比喻,来赞叹般若波罗蜜多,意思是说,“因此可以知道般若波罗蜜多实在太好了,它就好比是大神咒,是大明咒,是无上咒,是其他咒所不能比的。他能使众生除去一切苦难,这是真的,一点也不假”。
“咒”在梵语中称为“陀罗尼”,是总持、能持、能遮的意思。
总持,及总一切功德,持无量义理。
能持,指能含摄保有无量的内容。
能遮,谓具有无量神变、不可思议的功能。
另外,咒又称“曼陀罗”,意为真言,也有神咒、秘密语、密咒的含义。
“大神咒”是说有很大功能的咒语,而且此“大”不是比较大,而是绝对的大,大得不可思议。
“大明咒”,大明是能破一切黑暗愚痴,所以大明就是大智慧的意思。
“无上咒”,意思是最高、最尊、最胜的咒中之咒。
“无等等咒”,意谓没有任何一个咒能与之相比。
“能除一切苦”,这一句呼应经首“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”,然后说“真实不虚”,肯定就是如此,一点不假。
《心经》的主要部分“舍利子,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;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;受想行识,亦复如是。舍利子,是诸法空相。不生不灭,不垢不净,不增不减。是故空中无色,无受想行识,无眼耳鼻舌身意,无色声香味触法,无眼界,乃至无意识界,无无明,亦无无明尽,乃至无老死,亦无老死尽。无苦集灭道,无智亦无得”。计一百零九字,是源自于《大般若经》第421《观照品》第三之二,并与《大品般若经 习应品》第三的内容相同。另外,“是大神咒,是大明咒,是无上咒,是无等等咒,能除一切苦”,计二十二字,与《大般若经》第429卷《功德品》第三十二,以及《大品般若经 劝持品》第34的文字大同小异。也就是说,《心经》是《大般若经》的精髓。
般若智慧的核心就是“空”,若能实证诸法空相,在现实生活中,正视现实,活在当下,不改一法,也不弃一法,随缘自适,就能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”,还有什么事办不成呢?
讲座通知
时间:每周六下午2点-4点
地点:庆云禅寺三慧楼一楼
授课:仁进法师